〈如煙似鏡〉只有一個圖層的AI檔
我比較憧憬的書籍設計流程是:書封設計>內頁版式設計>內文付排>書封定稿>內文定稿。
這樣的流程有兩大前提,一是書名要提早確定,二是編輯大部分的校稿工作要在Word完成。
這種流程的好處是,書名先確定,書封主視覺先確認,設計內頁版式時可與主視覺統一調性,書封與內頁具有整體設計感。
同時,先定好書名書封,也有助於上市前行銷,一本有書封的新書比一本只有文字介紹的新書,更容易可以讓通路、媒體、讀者留下印象。
不過,這也表示,前端的編輯、企劃需先能消化書中的內容,才能及早想出好書名,交付設計進行發想。
在Adobe CS3時代,很幸運的得以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,使用這樣的流程編製書籍。
當時,我需要先拆解用Illustrator製作的書封設計檔,再使用InDesign製作內頁版式,因為對Illustrator不熟悉,總是得拜託前端的平面設計交付書封設計的檔案時先分好圖層,如此在取用元素重新製作內頁版式的物件會相對容易。
不過,有一位資深設計師M明確的拒絕了我,他的口頭禪是「設計不用翻譯」、「好的設計總是有一條隱形線」,這位設計師做稿時永遠只有一個圖層。他向我保證,他的檔案保證很好處理。
我半信半疑,心想:Illustrator的檔案結構如此複雜,你把檔案分成上中下三個圖層(標準字與文案、主視覺圖、背景),這樣不是大家做稿都方便嗎?
沒想到,後來他的書封檔果真很好處理,想要取用畫面上的元素都是點一下就抓到了,反而是那種反而是那種十幾個圖層的AI檔案處理起來特別費事。
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那時候的我百思不得其解,後來花時間學習了Illustrator之後,才領悟到:檔案好不好處理其實跟圖層多寡無關,而是跟群組結構有關。
M資深設計師雖然只使用一個圖層,但是單一圖層內的物件先後次序和群組結構都做得很漂亮,各物件之前的關係層層分明,單一圖層裡已包含了標準字、文案、主視覺、背景圖的順序,結構簡潔,處理起來也方便。
而另一位設計師交來的十幾個圖層AI檔,看似把元素分好圖層,卻全都是未命名圖層,而且可能有些最上層的元素根本應該放在最下層,應該組成群組的物件又被拆至不同圖層,檔案內的結構零散破碎,所以處理時得先整理群組與結構,才能再去思考拆解和重組元素。
用單一圖層完稿設計這門功夫,看似簡單其實很不容易,需要很強的邏輯和Illustrator基本功。凡人如我,目前覺得還是用三層法(文字、主視覺、背景)去管理檔案覺得比較得心應手。